ZOOTAXA| 中国苍白寡脉蜉的精确形态学研究调查

文章信息
第一作者:南京师范大学 JIA-YI CHEN
通讯作者:南京师范大学 CHANG-FA ZHOU
1. 分类混乱:历史上,Oligoneuriella pallida与Oligoneuriella. rhenana存在混淆。
2. 形态描述不一致:欧洲学者对Oligoneuriella. pallida的形态特征(尤其是第一对鳃的形态)描述不明确。
3.亚洲地区研究缺乏:东亚地区(包括中国、日本、蒙古、俄罗斯远东)的寡脉蜉科物种缺乏系统研究,分类地位不明确。
1. 标本采集与处理:
采集地点涵盖新疆、黑龙江、内蒙古等地。采集方式包括手抄网采集若虫、灯光诱集成虫、饲养成熟若虫。标本保存在85%酒精中,存放于南京师范大学。
2. 形态观察与成像:
使用数码相机(Canon 90D)、立体显微镜(MShot)、超微距镜头(Laowa FF 25mm)等设备。对头部、口器、足、鳃、腹部等结构进行高清拍摄和细节描述。
3.分子系统学分析:
提取COI基因序列,与欧洲、以色列等地已知序列比对。使用Clustal W进行序列比对,MEGA 11计算K2P遗传距离。
1. 形态鉴定与描述
图1 中国苍白寡脉蜉(Oligoneuriella pallida)若虫体型及腹部特征:A.雌性若虫(背面观);B.雄性若虫(背面观);C.腹部背板左半部分(背面观);D.腹部腹板(腹面观)。
图2 中国苍白寡脉蜉(Oligoneuriella pallida)若虫结构图:A.雄性头部(背面观);B.雄性头部(侧面观);C.雌性头部(背面观);D.雌性头部(侧面观);E.前足(背面观);F.中足(背面观);G.后足(背面观);H.后足爪;I.前足爪;J.第一对鳃;K.第二对鳃;L.第三对鳃;M.第四对鳃;N.雄性第I–IV腹节腹板(腹面观);O.雄性第II腹节腹板(放大图,示刚毛细节,腹面观)(鳃部比例尺= 0.5 mm)
图3 中国苍白寡脉蜉(Oligoneuriella pallida)若虫口器结构图:A. 上唇(背面观);B. 舌(背面观);C. 大颚切齿与副颚叶;D. 左大颚(背面观);E. 右大颚(背面观);F. 下唇须(背面观);G. 下颚(背面观);H. 下唇(背面观,左侧唇须及中唇舌已移除)。
若虫特征:第一对鳃的鳃丝部分长于鳃片。中后足胫节与跗节长度相近。所有腿节外缘无毛状刚毛。腹部腹板具刺状刚毛。
图4 中国苍白寡脉蜉(Oligoneuriella pallida)成虫结构图:A. 雄性整体体型(背面观);B. 雄性整体体型(腹面观);C. 雌性整体体型(背面观);D. 雌性整体体型(腹面观);E. 雄性头部(背面观);F. 雌性头部(背面观);G. 雄性头部(侧面观);H. 雌性头部(侧面观);I. 雄性个体前半部(示腹部与足部色斑型)。
图5 中国苍白寡脉蜉(Oligoneuriella pallida)雄成虫结构图:A. 前翅;B. 后翅;C. 生殖器(腹面观);D. 阳茎(背面观);E. 下生殖板(腹面观);F. 刺激器(背面观)
成虫特征:腿部和腹部具灰至紫色斑纹。雄性下生殖板后缘近乎平直。雄性生殖器具有发达的“titillator”(刺激器)。
2. 分子证据
表1 基于COI基因的寡脉蜉属物种间K2P遗传距离(%)
中国各地样本COI序列高度一致(最大差异1.06%);与欧洲O. pallida的遗传距离为6.15%,而与O. rhenana的差异超过15%,支持其为独立物种;中国样本与欧洲种群存在明显遗传分化。
3. 分类修订
确认中国所有样本均为O. pallida,而非历史上记录的O. rhenana。日本记录的O. rhenana也应修订为O. pallida。
本研究通过详细的形态比较与分子系统学分析,明确了中国O. pallida的分类地位,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鉴定混乱问题,并为东亚地区刷腿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和图像资料。
一站式水生态环境监测机构!
#水天地# 特色项目
业务咨询:15616182216(同微信)
公司地址:长沙市岳麓区谷苑路229号